我国研制第5代天地航班 可复用15次 首星“实践-19号”明年发射

返回式卫星是值得国人骄傲的航天产品,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并成功回收以来,我国在40年间累计发展了4代共25颗返回式卫星,为空间科学实验、生物制药、植物育种、微生物研究、新材料等的发展提供了应用平台,也极大的提高了航天成果的科技转化。近年来,随着社会上对空间实验需求的进一步增长,空间微重力平台的缺口日益明显,于是第5代“可重复使用返回式空间环境利用卫星”便应运而生。

中国返回式卫星展示

第5代复用型返回式卫星继承了前代卫星的所有优点,有微重力水平高、安全性好的特性,同时还具备了上下行载重量大、多达15次复用和无损回收等下一代返回式卫星的基本特征,在航天圈内被美誉为“天地航班”。

“天地航班”将具有两种构型,由化学能或太阳翼联合供电,均能在轨飞行不低于20天。其中基本构型可以回收500公斤的载荷,增强构型可以回收600公斤载荷,还可以留轨300公斤载荷,其中90%的部分都可以重复使用。卫星的返回舱与飞船返回舱有所区别,“天地航班”返回地球时是头部朝下进行弹头再入,而不是大底朝下,最高将承受10倍重力加速度。降落伞从尾部拉出,接近地面时头部会释放缓冲气囊。

中国新一代复用型返回式卫星参数

一定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,我国的空间站都要发射升空了,未来空间站有足够大的科学实验舱可以进行微重力实验,为什么还要发展新的返回式卫星呢?首先空间站实验舱的实验内容绝大部分是提前申请好的(比如刚刚结束的国际科学载荷征集和正在进行的国内载荷征集),除非特殊原因很难插队。据说载人航天办公室外的等待进行太空实验的项目早已排开了长队,一些实验周期短、载荷简单的项目很难申请到通过空间站进行实验的机会。

太空返回舱实物展出

另外,空间站的实验品一般需要通过货运飞船进行运输,每年有限的运输次数也不能保证部分机构对实验结果需求的迫切性。这就让航天企业找准了这样一个机会:既然空间站那边在排长队,不如自己研发新一代可复用返回式卫星,既能满足众多太空实验客户的差别需求,又通过复用大大降低发射成本,提高航天企业的利润。

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,不光国家队在研制代号为“实践-19号”的下一代可复用返回式卫星,由航天神舟牵头的首颗民间复用型返回式卫星“广梅一号”也在今年正式推出。广梅一号将主要为“空间育种”和“空间生物技术”等科学实验提供搭载的机会。目前该卫星正在研制中,预计在明年完成制造。

我国第四代返回式卫星

由于研制原因,原计划今年发射的首颗复用型返回式卫星验证星“实践-19号”因为技术原因可能推迟到2020年发射,卫星方近期也开展了名为“太空旅行走起”的太空返回舱载荷邀请搭载活动。根据卫星方的预估,未来几年,新一代“天地航班”将至少进行15次的发射,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太空实验需求。

相关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