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3日清晨5时10分,一声巨响划破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长空,长征3号乙遥65火箭将北斗导航M23、M24两颗“萌星”(MEO)送入了预定轨道,拉开了今年最后4个月北斗卫星4连发的序幕。在本次发射的背后,有6个不得不说的幕后故事,一定会让您眼前一亮。
北斗3号M23、M24点火发射
本次发射是今年首次“提前发射”的卫星
两颗北斗“萌星”的初定发射时间是9月24日清晨,但天气预报显示24日西昌发射场的天气条件不适合发射。为了确保北斗系统组网速度和不影响后续的发射,火箭试验团队加快了调试进度,最终将发射时间提前了一天,到9月23号清晨发射,并最终取得成功。
卫星发射前2天 基地附近发生3.5级地震
就在发射前的9月21日凌晨,距离西昌发射场不足20公里的地方发生了3.5级地震。地震虽小并未造成人财物的损失,但万一对发射台造成影响,肯定会影响火箭的发射准度和入轨精度。这时西昌发射场的“大地测量队”立即站了出来,用一天的时间对发射台进行了27次倾斜度测量,最终认定发射台未受地震影响,不影响23日的发射。
西昌发射场大地测量组紧急行动
火箭5点10分就发射了 为何4小时后才报告成功
卫星发射成功的标志是与火箭脱离并成功进入初始轨道。两颗“萌星”的运行轨道都是22500公里的MEO中圆轨道,发射难度要远大于700公里的SSO太阳同步轨道,因此长三乙火箭上增加了一台“远征一号”上面级。长三乙火箭将上面级打入初始的椭圆轨道后,远征一号开始启动,持续飞行近4个小时的时间,将卫星直接送入22500公里的工作轨道,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卫星本身燃料的损耗,增加了工作寿命。因此发射后的4个小时才宣布发射成功。
西昌发射场飞控大厅
明明是北斗3号的第19、20颗“萌星”为何编号M23、M24
我们之前的报道都是将这两颗卫星叫成了“M19”和“M20”,直到发射后官方的通稿出来后,我们才发现错了。北斗3号的“萌星”(MEO轨道)一共有24颗,在此之前编号为1至18的萌星已经全部发射完毕并投入运营,正常说来这两颗自然是从19开始编号,但实际并不是这样。
图片显示卫星编号为M23和M24
24颗“萌星”由两家总包商进行制造,航天五院与中科院各自承包12颗的制造工作,这被网友亲切地称为“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”。据航天五院报道,本次发射的是他们总包的最后两颗萌星,编号为M23和M24。这就意味着,剩余的4颗萌星M19至M22全部是中科院所制造。
长三乙从西昌发射 为何文昌发射中心也点亮了发射成功的大红屏
中国航天发射有个惯例,每次火箭发射成功后,现场大厅的大屏幕上总会亮起红底黄字的“祝贺文字”,俗称“大红屏”。有网友发现,本次北斗3号发射成功后,不但西昌发射场亮起了大红屏,远在海南的文昌发射场的大屏幕上也打上了大红屏,这是为什么呢?
文昌基地也亮起大红屏
首先文昌卫星发射场隶属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,文昌的大量管理和骨干人员都是从西昌基地走出来的;另外本次中圆轨道(MEO)的发射,文昌发射场也参与了一定的测控任务,进行祝贺也是分内之事;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长征五号就要复飞了,文昌也需要做一些演练工作,特别是在两三年没有发射任务的情况下。
年底前还将发射3组5颗北斗3号卫星
根据官媒报道,2019年底前西昌发射场还将执行3次北斗卫星发射,中科院剩余的4颗“萌星”将分两次进行发射,3颗“爱星”(IGSO轨道)中的最后一颗“IGSO-3”也将发射升空。据悉这颗“爱星”已经在本月上旬抵达西昌发射场进行发射前的准备工作,预计10月底进行发射。完成今年的发射任务后,北斗3号系统将只剩下2颗“吉星”(GEO轨道)就可完成组网,预计将于2020年上半年进行发射,届时北斗3号系统将全面建成。